广西科技管理改革善用“减法”激发创新活力

时间:2021-07-12作者: 点击:

编者按:

“十三五”以来,广西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针对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靶向发力、纾困减负,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从直接干预到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上来,强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活动中解放出来,投身到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去。7月9日,广西新闻网和“广西改革”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广西科技管理改革善用“减法”激发创新活力》,现予以全文转发。

广西科技管理改革善用“减法”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来,广西在科技管理“减法”改革上持续发力,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以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以“五制三下放”为重点的科技管理改革,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性障碍,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全社会创新活力得到极大激发,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创新产出大幅提升。

以“五制”为重点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减少直接干预

实施科技计划整合制。全面调整分散在多个部门的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资金,整合形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大类科技计划,由自治区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厅际联席会议统一管理。第一批科技计划整合涉及14个部门,整合资金规模达8.15亿元,有效解决了财政科技项目交叉重叠、科技经费安排“撒胡椒面”、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使财政科技投入更能聚焦全区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科技难题的制度优势,提高了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首创项目申报常态制。以统一公开的科技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项目申报由原来每年一次改为365天*24小时网上受理申报,项目评审论证由一年一次改为一月一次,更加契合科技创新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和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常态制申报极大激发了全区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全区科技项目申报数从改革前的每年4000多项增加到改革后的每年8000多项。

推行创新项目企业牵头制。针对企业技术需求编制项目指南,明确产业导向类创新项目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企业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科技项目。企业牵头制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广西科研项目以高校、科研院所牵头为主的状况,更加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2020年,广西科技重大专项企业牵头占比超80%,以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加速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

加大实施科研激励奖补制。改革财政科技经费奖补方式由前资助为主向后补助为主转变,不断加大对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财税奖补激励力度。企业购买科技成果转化并产业化可获得500万元补助、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可获得800万元补助等激励政策落实落地,有效激发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热情。科研激励奖补制实施以来,广西下达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资金4.07亿元,激励1287家企业年度研发投入超过85亿元,财政科技投入撬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接近1:21。2021年上半年,对新认定及再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下达奖补资金8000万元,有2154家企业申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补资金7.24亿元,涉及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的实际研发费用141.86亿元。

深化改革成果权属制。通过出台成果转化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实施方案,实施成果转化大行动,修订成果转化条例,以“三部曲”改革全面推动科技成果权属制度落地实施。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及关键核心技术外,可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明确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所得的70%-99%可用于对科技成果研发团队和完成人及相关方的奖励。再次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2021年上半年,深入实施《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办法》,推动全区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成果作价投资入股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全区53家主要高校院所转化成果797项,同比增长226.64%,转化收入7142万元,同比增长81.67%。

以“三下放”为抓手推动科研领域放权,增强创新自主性

科研单位自主权下放。在引才项目、杰青基金项目、科技战略研究等项目中试点推行包干制,项目无需编制经费预算科目,在科研项目经费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经费支出不设科目比例限制,赋予科研单位和团队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同时,简化项目过程管理,规定通过技术验收的项目不再进行财务验收,强化项目承担单位监管责任。

技术路线决定权下放。积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权限下放,政府不再具体管理科技项目,委托9家企事业单位作为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进行全过程管理。这种专业化管理使科技计划项目的遴选、实施过程与结题验收由不同专业机构负责,逐步建立起分段运行、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进一步保障了财政科技项目的高效运行和公平公正。也促使科技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以往的重项目管理向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转变。2021年6月,我区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改进评价方式、回归论文“初心”,促进学术共同体自觉自律自建自净。

项目经费使用权下放。广西改革过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细过死”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将包括设备费在内的科技项目直接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并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在不降低研究目标的前提下自主调整项目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权利。通过简政放权,减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行政干预,让更多科研单人员不再受繁苛的填表、报账等事务干扰,真正回归科研本身。

以“加减法”为题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广西奋步向前

“五制三下放”改革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广西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全社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我区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0.4%,接近全国增速3倍;创新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19名,与我区GDP总量全国排名持平;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位列全国第11名。输出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及成交额由2015年的1577项、7.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201项、90.9亿元;2021年1-5月,广西技术输出和吸纳交易合同数合计达到3121项,比去年同期增加1032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38.17亿元。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62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00家,瞪羚企业总数达107家。

关闭

桂ICP备11008250号 版权所有©南宁学院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 邮编:530200
技术支持:南宁学院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