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 加快科技强桂

时间:2021-11-11作者: 点击:

2019年1月,国内首台气垫式直排泥水—土压双模式盾构机在南宁中铁广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车间顺利下线,标志着“南宁造”盾构机全面迈向高端化时代。 黄达琪/摄

广西水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观察水牛细胞生长状况。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良种水牛推广和技术推广,带动了广西及南方地区的水牛品种改良和奶业开发,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王德立/摄

在第九届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业博览会零部件展暨机床(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展览会上,参展商在了解柳州自主研发的机器人。 黎寒池/摄

近日,在广西桂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研制芯片。 尹庆南/摄

8月9日,在钦州港附近海域,一艘拖轮正在拖运广西自主生产的大型桥梁构件。这些大构件将运送到广东揭阳市附近海域进行安装,形成一条延伸到海上的输油桥梁。 广西日报记者 周 军/摄

在融安县一家青蒿素生产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里对青蒿样品进行试验分析。该县是目前国内外较大的青蒿素生产基地,种植青蒿面积近万亩。产品出口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部分非洲国家,作为抗击疟疾的基药。谭凯兴/摄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一角。广西日报记者 周 军/摄

近年来,玉柴集团大力发展纯电动商用车项目。2020年6月,占地525亩、投资13.8亿元、年产两万辆的玉柴纯电动商用车一期项目,在玉林先进装备制造城竣工投产,开启了玉柴整车产业发展的新征程。图为技术人员在吊装新能源卡车电机。 广西日报记者 周 军/摄

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努力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

着力壮产业,科技赋能产业蓬勃发展。我区在高性能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2017—2020年底,累计支出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47.9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92.4亿元,实现约2700亿元的新增销售收入。

着力强主体,企业创新创造更有活力。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800家,瞪羚企业数量107家。2021年,全区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保有量3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200家,认定瞪羚企业50家。

着力建平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开展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新增国家众创空间等3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高新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着力保民生,科技战疫成效显著。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启动疫情应急科技攻关专项,发布全国首个国际合作科技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着力育人才,聚才汇智效应明显增强。大力引育高水平人才,启动院士后备培养工程首批人选考核和院士顾问绩效评估,首次完成了对区直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人才工作考核。

着力强帮扶,科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以来,累计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近1.5万人次,科技服务覆盖全区5000多个贫困村和主要扶贫产业,科技培训135万人次。

着力改机制,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良。制定出台“广西科改33条”,在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科研激励等方面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组数据折射出我区创新发展正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6年的48%提高到2020年底的55%。2020年底,全区拥有发明专利25241件,是2016年底的1.77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12件,是2016年底的1.71倍。输出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及成交额由2016年的1832项、34.1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405项、91.74亿元。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比2016年增长125.6%。设立贺州、百色、玉林、防城港、贵港、崇左6家自治区级高新区,目前高新区数量达到14家。“十三五”我区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共29项,并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西日报记者 李新雄

关闭

桂ICP备11008250号 版权所有©南宁学院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 邮编:530200
技术支持:南宁学院信息化处